| ![]() | ||||||||
| |||||||||
| |||||||||
|
牛蒡子12 金银花18 连翘12 桔梗12 玄参12 射干10
蝉蜕9 生地12 丹皮9 天冬10 枸杞子15 紫花地丁12
①风寒咳嗽(基本方):紫苏10 杏仁10 桔梗12 前胡12 陈皮15 枳壳9 紫菀12 云苓15 麻黄8 百部12 ②风热咳嗽(基本方):桑叶12 菊花15 薄荷8(后下) 杏仁10 桔梗10 连翘12 芦根15 牛蒡子12 板蓝根12 沙参15 ③温燥咳嗽(干咳)(基本方):桑叶10 沙参12 雪梨皮12 杏仁9 瓜蒌仁15 玄参12 马勃8 麦冬10 玉竹15 丹皮8 知母10 返回 ①急性发作期(类似于急性支气管炎方) ②缓解期:荆芥10 百部10 杏仁9 浙贝10 款冬花8 陈皮12 炙甘草5 紫菀12 鱼腥草18 桔梗12 橘红6 [加减法]: ⑴风热咳嗽:加桑叶12 菊花18 金银花15 ⑵风寒咳嗽:加防风10 紫苏12 ⑶肺热咳嗽:加桑白皮12 黄芩9 枇杷叶10 ⑷痰浊阻肺:加苏子15 莱菔子12 ⑸肺气虚:加黄芪25 党参15 ⑹脾胃虚弱者:加白术10 党参20 ⑺肾气虚:加补骨脂12 山萸肉12 淮山15 返回 麻黄10 桂枝12 鸭胆子3 车前草12 射干15 乌药15 法夏10 党参25 赤芍12 桑白皮12 葶苏子15 杏仁12 木通9 [加减]: ⑴气喘重者:加苏子9 蛤蚧2对 ⑵痰黄粘稠者:加黄芩15 鱼腥草30 ⑶肾气虚者:加山萸肉12 熟地12 ⑷湿重者:加川朴12 ⑸发热者:加青天葵12 败酱草30 ⑹低热者:加地骨皮30 ⑺痰多呈泡沫状:加干姜8 细辛10 ⑻心悸、盗汗者:加麦冬30 五味子20 ⑼气短者:加南沙参60 葶苏子增加为30克 ⑽肺气耗散,心阳欲脱者:加红参15 ⑾痰迷心窍,神志不清:加石菖蒲15 远志15 返回 金银花15 连翘15 鱼腥草15 瓜蒌皮15 芦根20 牛蒡子12 桔梗10 黄芩10 穿心莲10 [加减]: ⑴热盛者:加生石膏30 青天葵12 ⑵咳甚加杏仁10 ⑶痰稠加天竺黄12 川贝5 ⑷咳血加白茅根15 侧柏叶15 ⑸神昏谵语者:加安宫牛黄丸 ⑹便秘者加大黄8 枳实12 ⑺阴虚加麦冬15 生地20 玄参12 ⑻气虚加太子参15 党参20 ⑼胸痛加三七末3克(冲服) 郁金12 ⑽自汗加乌梅12 浮小麦18 ⑾口干有痰者加天花粉18 ⑿低热明显者加白薇15 青蒿9 ⒀元气大衰者加高丽参10克(另炖) 熟附子12 黄芪25 五味子9 返回 大青叶15 仙鹤草15 桑白皮15 枇杷叶12 白茅根15 麦冬10 玄参15 生地18 栀子9 鱼腥草20 桔梗12 云苓15
鱼腥草30 半枝莲30 生石膏25 桔梗12 薏苡仁30 皂角刺12 蒲公英24 北杏仁12 大青叶12 [加减法]: ⑴咳甚痰多者,加浙贝10 枇杷叶15 ⑵燥伤津者,加沙参15 麦冬15 天花粉25 ⑶胸胁痛加香附12 柴胡10 郁金12 川楝子10 ⑷痰浊甚者,加葶苈子15 桑白皮15 ⑸痰热甚,加黄芩12 黄连6 桅子9 ⑹痰血或咯血者,加白芍15 白茅根20 仙鹤草15 丹参20 ⑺气促明显者加麻黄10 [过程]: ① 初期 ②成痈期 ③溃脓期 ④恢复期 治疗方法各有侧重 返回 ①冷哮 炙麻黄10 白芥子9 干姜9 苏子12 法夏12 杏仁10 陈皮15 补骨脂15 紫苏9 款冬花10射干8 桔梗12 黄芪18 淮山18 五味子9 ② 热哮 鱼腥草30 蒲公英15 黄芩12 冬瓜仁12 地龙12 杏仁12 桑白皮15 炙麻黄10 薄荷8(后下) 石菖蒲10 五味子9 金银花15 [加减]: ⑴风寒重加细辛6 ⑵高热烦渴,痰多色黄加生石膏30(先煎) 青天葵15 薄荷8(后下) ⑶阳气暴脱,加高丽参12(另炖) ⑷食少纳闷,加麦芽15 鸡内金12 白术15 返回 法夏10 射干12 沙参15 麦冬12 百部12 穿心莲10 紫菀10 白薇10 地骨皮15 胡桃仁15 黄芪12 云苓12 熟地10 [加减]: ⑴痰中带血者加仙鹤草30 白茅根20 ⑵咳甚者加杏仁12 金瓜蒌15 ⑶胸痛加郁金12 延胡索9 ⑷自汗盗汗加乌梅15 浮小麦25 牡蛎28(先煎) ⑸气阴两虚者,加人参10(另炖) 黄芪20 天冬12 ⑹浮肿者,加茯苓20 泽泻18 ⑺喘息者,加冬虫夏草8 蛤蚧1对 ⑻心悸心慌加酸枣仁8 丹参20 远志8 返回 芦苇茎30 桃仁15 薏苡仁20 桔梗12 鱼腥草30 桑白皮15 沙参25 百部20 白茅根20 麦冬18 莲子15 [加减]: ⑴伤阴者加天冬10 天花粉15 ⑵咳血重加仙鹤草30 玄参15 ⑶食少加炙甘草6 白术15 淮山15 返回 葶苈子20 旋覆花9(布包) 法夏12 云苓25 桑白皮15 薏仁30 陈皮10 大枣18 鱼腥草18 [加减]: ⑴高热者加青蒿10 青天葵15 ⑵胸胁痛加延胡索15 桃仁10 ⑶水胀严重加白术15 桂枝10 赤小豆15 ⑷自汗者加浮小麦30 ⑸盗汗者加煅牡蛎30 知母15 ⑹气虚血瘀加太子参30 赤芍18 返回 葶苈子30 桑白皮15 大黄9 枳壳12 白芨30 大枣18 黄芩12 云苓15 厚朴12 紫菀15 百部9 [加减]: ⑴肾虚明显者加紫河车9克(研未冲服) 胡桃仁15 冬虫草10(另炖) ⑵胃纳差者加党参15 黄芪20 白术15 ⑶咳甚加五味子9 桔梗12 北杏9 返回 |
|